【荆轲刺秦王全文翻译】《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燕策三》中的一篇著名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刺客荆轲奉燕太子丹之命,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的全过程。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荆轲的胆识与气节,也反映了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激烈斗争。
一、
《荆轲刺秦王》主要讲述了以下几部分
1. 背景介绍:燕国在秦国的强大压力下,太子丹决定派荆轲去秦国行刺秦王,以图挽救国家危局。
2. 荆轲受命:荆轲答应了太子丹的请求,并提出需要得到秦王的信任,于是带着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地图作为礼物前往秦国。
3. 刺杀过程:荆轲在咸阳宫中接近秦王,试图用匕首刺杀,但因秦王反应迅速,最终失败。
4. 结果与影响:荆轲被杀,秦王大怒,加速了对燕国的进攻,最终导致燕国灭亡。
二、全文翻译(节选)
原文 | 翻译 |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 | 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原本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了卫国。 |
使荆轲刺秦王,以解燕国之患。 | 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以解除燕国的危机。 |
荆轲曰:“臣愿得樊於期之首,与燕督亢地图,献秦王。” | 荆轲说:“我希望能得到樊於期的头颅,再配上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 |
秦王闻之,大喜,曰:“今得樊於期之首,又得燕督亢之地,吾何忧?” | 秦王听说后非常高兴,说:“现在得到了樊於期的头颅,又得到了燕国督亢的土地,我还担心什么?” |
荆轲奉地图进,图穷而匕首见。 | 荆轲捧着地图进宫,地图展开后,匕首露了出来。 |
荆轲左手持其袖,右手揕其胸,秦王惊,自引而起。 | 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口,秦王惊慌地跳起来。 |
秦王环柱而走,荆轲逐之,秦王拔剑,剑坚,不能出。 | 秦王绕着柱子逃跑,荆轲追赶他,秦王拔剑,但剑卡住了,拔不出来。 |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荆轲不中,乃引其匕首掷秦王,不中。 | 荆轲追着秦王,秦王绕柱跑,荆轲没击中,就挥动匕首投掷秦王,也没击中。 |
秦王遂拔剑击荆轲,断其左股。 | 秦王终于拔出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击秦王,不中,中铜柱。 | 荆轲倒地后,拿起匕首再次攻击秦王,没击中,打中了铜柱。 |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乃自刎。 | 秦王再次攻击荆轲,荆轲身上受了八处伤,最后自己割颈而死。 |
三、总结
《荆轲刺秦王》不仅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更体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气。虽然刺杀未能成功,但荆轲的行为成为了后世传颂的英雄事迹。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不仅能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局势,还能感受到当时人们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文章原创说明:本文为根据《荆轲刺秦王》原文进行的翻译与总结,内容基于历史资料整理,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确保信息准确、语言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