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谁】“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中国古代流传的一个著名典故,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人民或事业而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尚精神。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夏本纪》,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一、
“三过家门而不入”指的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治水英雄——大禹。在长达十三年的治水过程中,他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都因为公务繁忙而没有进去。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被后人传颂为“公而忘私”的典范。
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解决了当时严重的水患问题,也为后来的华夏文明奠定了基础。他的事迹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的精神风貌。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三过家门而不入 |
出处 | 《史记·夏本纪》 |
涉及人物 | 大禹(姒文命) |
故事背景 | 大禹治水期间,三次路过家门未入 |
表达精神 | 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 |
历史意义 | 彰显古代治水英雄的奉献精神 |
后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无私奉献”的象征 |
三、延伸理解
“三过家门而不入”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它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在面对责任与使命时,应有担当和牺牲精神。
无论是科学家、医生、教师,还是普通劳动者,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都可以被视为新时代的“大禹”。他们的努力和付出,同样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