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途灭虢出处于哪里】“假途灭虢”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年》。这个成语的本意是借路去攻打另一个国家,实际上是为了消灭目标国家。它常用来比喻利用别人的资源或通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最终将对方彻底消灭。
一、成语出处与背景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假途灭虢 |
出处 | 《左传·僖公二年》 |
作者 | 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官) |
原文内容 | “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虢亡,虞不守。” |
故事背景 |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攻打虢国,向虞国借路,结果在攻下虢国后,顺手灭了虞国。 |
二、成语释义
“假途”指的是借用他人的道路或资源;“灭虢”则是指最终消灭目标对象。整个成语强调的是“借路为名,灭国为实”的策略,带有明显的权谋色彩。
三、历史典故解析
在《左传》中,晋献公派大夫荀息向虞国借路,目的是进攻虢国。虞国国君贪图晋国赠送的宝马和玉璧,答应了借路请求。结果,晋国顺利攻下虢国,随后又回过头来灭掉了虞国。这便是“假途灭虢”典故的由来。
这一事件被后人引申为一种政治手段:表面上合作,实则暗藏杀机,最终实现吞并或控制的目的。
四、成语用法与现代意义
使用场景 | 示例 |
描述政治手段 | 某公司以合作为名,实则吞并对手,可谓“假途灭虢”。 |
形容战略部署 | 这次行动是“假途灭虢”,表面支援,实则控制。 |
古代历史评价 | 古人常用此成语批评那些表面仁义、实则狠毒的统治者。 |
五、总结
“假途灭虢”源于《左传》,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借道虞国攻灭虢国的故事。成语形象地表达了“借路为名,灭国为实”的策略思想,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中,该成语多用于描述一些表面合作、实则控制的行为,具有较强的警示意义。
通过以上总结与表格展示,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假途灭虢”这一成语的来源、含义及现实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