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家纾难成语解释】“毁家纾难”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原意是“毁坏自己的家产以解救国家的危难”。后用来形容人为了国家、民族或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财产甚至生命。这个成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成语解释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毁家纾难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字面意思 | 毁坏自己的家产,以缓解困难 |
引申义 | 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牺牲一切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扬那些为国家、社会做出巨大牺牲的人 |
近义词 | 舍己为人、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
反义词 | 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
成语背景与用法示例
“毁家纾难”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晋国大夫魏犨因战乱而献出家产以支持国家战争,被后人称为“毁家纾难”的典范。在历史长河中,许多仁人志士都曾以实际行动诠释这一成语的精神。
例如,在近代抗日战争中,不少爱国人士变卖家产,资助抗战,正是“毁家纾难”的现实写照。
总结
“毁家纾难”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代表着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价值观。在当今社会,虽然形式不同,但这种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