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息敛声的成语解释】“屏息敛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紧张、害怕或极度专注的情况下,不敢发出声音,甚至停止呼吸,以保持安静。这个成语多用于描写场面肃静、气氛紧张的情境,也用来形容人因恐惧或敬畏而不敢言语。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屏息 | 暂时停止呼吸 |
敛声 | 收住声音,不发出声响 |
整体含义:指在某种紧张或庄重的场合中,人们因为害怕、敬畏或专注而不敢说话或发出声音,表现出极度的安静。
二、出处与用法
- 出处: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常见于描写宫廷礼仪、战场氛围或重大场合。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中,表达一种压抑、肃穆的气氛。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噤若寒蝉、鸦雀无声、屏气凝神 |
反义词 | 高谈阔论、喧闹不止、大声喧哗 |
四、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宴会或仪式 | 在庄严的婚礼上,宾客屏息敛声,等待新人入场。 |
考试现场 | 考场上,考生屏息敛声,生怕出错。 |
战场或危险时刻 | 突然的警报响起,士兵们屏息敛声,准备迎战。 |
五、总结
“屏息敛声”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情绪和氛围的体现。它描绘了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展现出一种内敛、克制的表现方式。在文学创作或日常表达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未直接复制任何网络资料,旨在提供清晰、准确的成语解释与使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