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前踕后基础解释】“跋前踕后”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诗经·小雅·宾之初筵》:“左右秩秩,跄跄济济,俾尔弥尔,不喧不哗。……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后世引申为形容人做事犹豫不决、进退两难的状态。具体来说,“跋前”指脚踏在前面,“踕后”指脚踩在后面,比喻前后都顾及不到,处于一种被动或矛盾的状态。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跋前踕后 |
| 出处 | 《诗经·小雅·宾之初筵》 |
| 拼音 | bá qián jí hòu |
| 释义 | 形容人做事犹豫不决,进退两难,前后顾忌,无法果断行动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在决策时的迟疑和不安定状态 |
| 近义词 | 犹豫不决、举棋不定、进退维谷 |
| 反义词 | 当机立断、果敢决断、雷厉风行 |
二、成语背景与演变
“跋前踕后”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意是描述礼仪场合中人们行走的姿态,后来逐渐被引申为对心理状态的描写。古人常用此成语来形容人在面对选择时的困扰,尤其是在政治、军事或生活中的重大决定上。
在古代文人笔下,“跋前踕后”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决断力的人,认为这种状态不利于成就大事。因此,这一成语也带有一定的劝诫意味,鼓励人们要果断、坚定。
三、现代应用与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跋前踕后”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是职场发展、人生规划,还是日常决策,人们常常会面临选择的困境。这种状态可能导致效率低下、错失良机,甚至影响人际关系。
因此,理解并避免“跋前踕后”的状态,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判断力和行动力。通过增强自信心、明确目标、理性分析利弊,可以有效减少犹豫和拖延,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定。
四、结语
“跋前踕后”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选择时,应保持冷静、果断,避免因过度思虑而陷入被动。只有敢于前行,才能真正走出困惑,迎接更广阔的人生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