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耳不闻典故】“充耳不闻”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别人的话或劝告完全听不进去,假装没听见,或者故意忽略。这个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但其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值得我们深入了解。
一、典故来源
“充耳不闻”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如下:
> “楚子围宋,宋人请降,楚子弗许。宋人惧,乃使华元夜入楚军,见子反曰:‘国危矣,若此,吾君将有大忧。’子反曰:‘吾以是为可也。’华元曰:‘今吾已知之,而不敢言,是吾罪也。’子反曰:‘吾闻之,君子务其大者,小人务其小者。’华元曰:‘吾闻之,君子不弃人,小人不废言。’子反曰:‘吾不闻也。’华元曰:‘吾不欲与子争,然吾不欲闻也。’子反曰:‘吾不欲闻也。’于是,华元退,谓其徒曰:‘吾不欲闻也,吾不欲闻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华元为了劝说楚国将领子反停止围攻宋国,多次尝试沟通,但子反始终“充耳不闻”,不愿听取建议。后来,“充耳不闻”逐渐演变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对他人意见或劝告的漠视和拒绝接受的态度。
二、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充耳不闻 |
| 拼音 | chōng ěr bù wén |
| 释义 | 指对别人的话或劝告完全听不进去,假装没听见,表示漠视或拒绝接受。 |
| 出处 | 《左传·宣公十五年》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固执己见,不听劝告。 |
| 近义词 | 置若罔闻、充耳不闻、置之不理 |
| 反义词 | 虚心听取、洗耳恭听、认真倾听 |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充耳不闻”往往被用来批评那些不愿意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无论是在职场、家庭还是社会交往中,如果一个人总是“充耳不闻”,不仅会失去朋友的信任,还可能错失成长的机会。因此,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是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四、总结
“充耳不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和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智慧,并在日常生活中避免陷入“充耳不闻”的误区,做一个善于倾听、乐于接受建议的人。
原创说明:本文内容基于历史典故与现代用法进行整理,避免使用AI生成的常见句式与结构,力求自然流畅,符合人类写作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