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屏息敛声是什么意思?】“屏息敛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紧张、专注或害怕时,停止呼吸并压低声音的状态。这个成语多用于描写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尤其常见于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
下面是对“屏息敛声”的详细解释与用法总结:
一、成语解析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 |
屏息 | 暂停呼吸 | 《庄子·齐物论》 | 表示紧张、专注或害怕时的生理反应 |
敛声 | 压低声音 | —— | 表示不发出声音,保持安静 |
整体含义:
“屏息敛声”形容人在极度紧张、恐惧或专注的情况下,不敢出声,连呼吸都变得轻微甚至停止。
二、使用场景
场景 | 描述 |
紧张时刻 | 如考试中遇到难题,考生屏息敛声,生怕出错 |
恐惧情绪 | 如听到可怕的声音,人会本能地屏息敛声 |
专注状态 | 如艺术家创作时,全神贯注,屏息敛声 |
被人发现时 | 如小偷被发现时,会屏息敛声,试图隐藏自己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一声不响、噤若寒蝉、鸦雀无声 |
反义词 | 高声喧哗、大声说话、放肆无忌 |
四、例句展示
1. 他屏息敛声地听着门外的脚步声,心跳加速。
2. 在老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全班同学都屏息敛声,不敢动弹。
3. 她屏息敛声地等待着结果,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五、注意事项
- “屏息敛声”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需结合具体情境,避免滥用。
- 该成语强调的是“心理+行为”的双重表现,不能仅理解为“不说话”。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屏息敛声”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细腻的心理描写方式。在写作中适当运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