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形鹄面出处于哪里】“鸠形鹄面”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瘦弱、面容憔悴的样子。这个成语的出处和含义在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古代诗词和典籍中有所体现。下面将对“鸠形鹄面”的出处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
一、
“鸠形鹄面”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中的记载,原意是形容人因饥饿或疾病而体瘦如鸠,面色如鹄(即天鹅),形象地描绘了生活困苦、营养不良的状态。后来这一成语被广泛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
该成语不仅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贫困与疾病的关注。在现代汉语中,“鸠形鹄面”多用于描述身体虚弱、面容憔悴的人,带有一定的悲悯意味。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鸠形鹄面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原意 | 形容人因饥饿或疾病而体瘦如鸠,面色如鹄,形容瘦弱憔悴的样子 |
引申义 | 比喻生活困苦、营养不良或身体虚弱的人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描写、历史叙述、诗歌等,表达对贫苦百姓的同情 |
现代用法 | 描述人面容憔悴、体弱多病的状态 |
文学价值 | 具有较强的写实性和情感色彩,反映古代社会现实 |
相关成语 | 面黄肌瘦、骨瘦如柴、形销骨立 |
三、结语
“鸠形鹄面”作为传统成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在现代社会中,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但这一成语仍可用于文学创作或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了解其出处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