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是什么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水流迅速、奔腾而下,后来也引申为事情发展迅速、不可阻挡。这个成语不仅用于自然现象的描述,还常用于比喻事物的发展趋势或情绪的爆发。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一泻千里 | 原指河水急速奔流,一泻千里;后多比喻事情发展迅速,无法控制,或情绪、想法等突然爆发,势不可挡。 |
二、来源与用法
- 出处:出自《后汉书·马援传》:“夫士人立志,固当健步,一泻千里。”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也可用于口语中表达某种快速发展的状态。
- 近义词:一往无前、势如破竹、风驰电掣
- 反义词:步步为营、缓慢前进、停滞不前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描述水流 | 黄河一泻千里,气势磅礴。 |
比喻发展 | 这项技术发展得一泻千里,令人惊叹。 |
表达情绪 | 他一泻千里地发泄了内心的不满。 |
四、常见误区
- 误用:有人将“一泻千里”误用于形容“速度很快”,但其实更强调的是“势不可挡”或“迅速且不可控”。
- 注意:该成语一般不用于形容人的行动,而是更多用于事物或情绪的状态。
五、总结
“一泻千里”是一个富有画面感的成语,原本描绘的是水势浩大、奔腾不息的景象,后被广泛用于比喻事物发展迅猛、难以遏制。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解其含义。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交流中,它都能起到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