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的意思是什么】“至正”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和历史背景中。它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但总体上多用于表示“最正统”、“最公正”或“最正当”的意思。以下是对“至正”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释
“至正”由“至”和“正”两个字组成:
- 至:意为“极、最”,表示程度最高。
- 正:意为“正直、公正、正当”。
因此,“至正”可以理解为“最正直”、“最公正”或“最正当”。这个词常用于形容人品、制度、言论等达到最高标准的正统状态。
二、常见用法及出处
| 用法 | 含义 | 出处/例子 |
| 形容人品 | 最正直、最诚实 | 《汉书·董仲舒传》:“至正之士,不为利动。” |
| 形容政治制度 | 正统、合法、公正 | 《元史·顺帝纪》:“至正年间,天下大治。” |
| 形容言论或思想 | 最合乎道义、最正当 | 《论语·颜渊》:“君子以正胜邪,以至正胜不正。” |
| 年号名称 | 元朝皇帝年号 | 元顺帝年号“至正”,共27年(1341—1368) |
三、总结
“至正”一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表达“最正统、最公正、最正当”的意思。它既可以用来形容个人品德,也可以用于描述政治制度或历史时期的特征。在历史上,“至正”也作为元朝皇帝的年号,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关键点 | 内容概要 |
| 词义 | 最正直、最公正、最正当 |
| 用法 | 形容人品、制度、言论、历史年号 |
| 历史背景 | 元朝年号“至正”(1341—1368) |
| 文化意义 | 体现儒家“正统”思想,强调道德与秩序 |
如需进一步了解“至正”在具体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可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