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是一年中最热烈的季节。阳光炽烈,蝉鸣声声,万物繁茂。在古代,文人墨客不仅用诗词歌赋来描绘夏天的景象,还为这个时节赋予了诸多雅致的称呼。这些雅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美学的独特追求。
“盛夏”一词,在古文中常用来指代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节。然而,古人并不满足于简单的描述,而是以诗意的语言为其命名。比如,“仲夏”便是其中一种常见的雅称。按照节气划分,夏季分为初夏、仲夏和季夏,而“仲夏”则特指农历五月,正是暑气最盛之时。《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夏之月,日在东井,昏亢中,旦角中。”可见古人早已将季节与天文、历法紧密结合。
除了“仲夏”,还有“炎序”这一说法。“序”本意为季节,而“炎”则象征着炎热。因此,“炎序”便成了古人对盛夏的一种形象化表达。如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诗云:“炎序已过三更雨,寒砧犹送五更钟。”这里的“炎序”便是对盛夏的委婉称呼。
此外,“朱明”也是古人常用的一个雅称。据《尔雅·释天》载:“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这里将夏季称为“朱明”,取其赤色明亮之意,寓意阳光炽烈、万物生长旺盛。后世文人多沿用此称,如宋代词人周邦彦在《苏幕遮·燎沉香》中写道:“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虽未直接提及“朱明”,但其意境与盛夏的氛围极为契合。
还有“长夏”,则是对盛夏另一种别致的表达。它不仅指天气酷热、时间漫长,也暗含着人们对炎热季节的无奈与感慨。在古籍中,“长夏”常与“苦夏”并提,表达了古人对酷暑的复杂情感。如明代文学家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提到:“长夏无事,独坐南窗,听蝉声如织。”寥寥数语,尽显盛夏之静谧与悠长。
综上所述,古人对盛夏的雅称不仅仅是语言上的修饰,更是他们对自然、季节乃至生命节奏的深刻理解。每一个雅称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审美情趣。今天,虽然我们不再使用这些古老的称谓,但它们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古人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诗意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