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是什么意思】“病入膏肓”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病情已经严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这个成语不仅用于医学领域,也常被引申为事情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或人的思想、行为已陷入严重的错误状态,难以挽救。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病入膏肓 |
拼音 | bìng rù gāo huāng |
出处 |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本义 | 指疾病已深入到膏肓之间,无法治疗 |
引申义 | 形容事情或人的情况已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二、成语来源
“病入膏肓”最早出自《左传》,讲述的是晋景公生病的故事。当时医生诊断说,他的病已经到了“膏肓之间”,即心脏和膈膜之间,这种位置的病无法通过针灸或药物治疗,因此认为病人无药可救。
后来,“病入膏肓”逐渐演变为一个比喻性的成语,用来形容事情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或者人的思想、行为已经非常顽固,难以改变。
三、使用场景
场景 | 示例 |
医学领域 | 他长期酗酒,现在肝病已病入膏肓,几乎没有治愈的可能。 |
工作/管理 | 公司内部腐败严重,问题已病入膏肓,必须进行全面整顿。 |
个人成长 | 他沉迷网络游戏,已经病入膏肓,学习和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成语 |
近义词 | 不可救药、无可救药、积重难返 |
反义词 | 妙手回春、起死回生、力挽狂澜 |
五、总结
“病入膏肓”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既可用于描述身体疾病的严重性,也可用于比喻事情或人的状况已到难以挽回的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但也要注意场合,避免用在不恰当的地方。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和使用方式,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也能在写作和交流中更准确地运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