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救药的意思】“不可救药”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典故,具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和现实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用来描述某些行为、状态或结果已经严重到无法挽回的程度。
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可救药”的含义及其用法,以下是对该成语的总结与分析: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不可救药 |
拼音 | bù kě jiù yào |
出处 | 《诗经·大雅·板》:“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原意为“病入膏肓,无法医治”,后引申为“无可救药”) |
本义 | 原指疾病已到晚期,无法救治;现多比喻人或事物已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
引申义 | 形容人的行为、思想或状况已严重偏离正轨,难以纠正。 |
二、使用场景
场景 | 举例说明 |
描述人 | 他沉迷网络,早已不可救药,家人束手无策。 |
描述问题 | 这个公司内部管理混乱,问题积累太多,已经不可救药。 |
描述社会现象 | 部分年轻人价值观扭曲,社会风气日益下滑,令人担忧,可谓不可救药。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无可救药、病入膏肓、死马当活马医(反用)、不可挽回 |
反义词 | 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尚有希望、可以挽救 |
四、注意事项
- “不可救药”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用在轻微的问题上。
- 该成语带有较强的情感色彩,通常用于批评或感叹。
五、总结
“不可救药”是一个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成语,常用于表达对某种情况或人物的无奈与失望。它不仅适用于医学领域,更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教育等多个方面。了解其含义及使用方式,有助于我们在日常交流中更准确地表达观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不可救药”这一成语的内涵与外延,从而在实际运用中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