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则问不能则学出自哪里】“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这句话出自《荀子·儒效》。原文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而告谓之躁。君子有礼,然后可与言道;君子无礼,然后可与言学。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学,然后可与言道。”
这段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实践的态度。荀子认为,真正的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将知识内化并付诸行动。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是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儒效》篇中提出的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我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应该去请教;当我们不具备某种能力时,就应该去学习。这体现了荀子对学习态度的重视,主张通过不断提问和学习来提升自己。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古代,对现代人也有很强的启发意义。
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句子来源 | 《荀子·儒效》 |
原文出处 |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
出处篇章 | 《儒效》 |
作者 |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
核心含义 | 遇到不懂的问题要提问,缺乏能力时要学习 |
学习态度 | 强调实践、内化与行动 |
现代启示 | 鼓励持续学习与自我提升 |
通过了解“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的出处和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对学习的态度,并在当今社会中践行这一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