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名和誉的成语有哪些】在汉语中,许多成语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还常常包含“名”和“誉”这两个字,用来形容人的声望、名声或荣誉。这些成语多用于赞美一个人的品德、才能或成就,具有较强的褒义色彩。下面是一些带有“名”和“誉”的常见成语,并附上简要解释和出处。
一、总结
在日常交流和文学作品中,“名”与“誉”常被用来描述一个人的声誉和影响力。以下列出一些常见的含有“名”和“誉”的成语,涵盖其含义、出处及使用场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二、表格展示
成语 | 含义解释 | 出处/来源 | 使用场景 |
名不副实 | 名声与实际不符 | 《汉书·霍光传》 | 批评人虚有其名 |
名扬四海 | 声名远播,天下皆知 | 《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 | 赞美人的声望极高 |
名垂青史 | 声名流传后世 | 《史记·太史公自序》 | 形容历史人物的伟大成就 |
名闻遐迩 | 声名远播,远近皆知 | 《晋书·王导传》 | 描述声望广为流传 |
名高天下 | 声望极高,举世闻名 | 《战国策·齐策四》 | 夸赞某人地位崇高 |
名利双收 | 名声和利益都获得 | 现代用法 | 表示事业成功,收获颇丰 |
名至实归 | 名声与实际相符 | 《礼记·大学》 | 表示名副其实 |
名不虚传 | 名声确实有名,不是虚的 | 《红楼梦》 | 表示某人确实有真才实学 |
誉满天下 | 声誉遍布全国 | 《论语·子张》 | 形容人德高望重,声名远播 |
众口铄金 | 众人议论可以使人毁灭 | 《史记·屈原列传》 | 警示谣言的危害 |
三、结语
“名”和“誉”在汉语中不仅是个人名誉的象征,也承载着社会对个体价值的认可。上述成语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名声”与“荣誉”的重视。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成语,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感染力。
通过了解这些成语,我们不仅能提升语言修养,还能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