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则问不耻下问出自哪里】“不知则问,不耻下问”是一句常被引用的古语,体现了谦虚求学、不以向他人请教为耻的精神。这句话虽然常被连用,但其实它是由两部分组成:“不知则问”和“不耻下问”,分别出自不同的经典文献。
一、
“不知则问”出自《荀子·儒效》:“知而好问,然后能才。”意思是:有知识的人喜欢提问,这样才能增长才干。而“不耻下问”则出自《论语·公冶长》:“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后人将其中“就有道而正焉”引申为“不耻下问”,意指不以向地位低或学识浅的人请教为耻。
虽然这两句话常被合并使用,但它们的出处并不相同,分别来自《荀子》和《论语》。两者共同表达了学习过程中应保持谦逊、不断求教的态度。
二、表格对比
内容 | 出处 | 原文句子 | 含义解释 |
不知则问 | 《荀子·儒效》 | “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 有知识的人喜欢提问,才能增长才干。 |
不耻下问 | 《论语·公冶长》 | “就有道而正焉”(后世引申为“不耻下问”) | 不以向地位低或学识浅的人请教为耻。 |
合并使用 | 后世流传 | “不知则问,不耻下问” | 强调在学习中要勇于提问,不惧请教。 |
三、结语
“不知则问,不耻下问”虽常被合在一起使用,但其来源各有不同,分别体现了儒家对学习态度的重视。无论是“知而好问”,还是“不耻下问”,都是古代先贤提倡的学习精神,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