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古诗原文解释】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许多古诗描绘了这一夜的热闹景象、灯火辉煌和人们欢庆的情景。以下是对《正月十五夜》这首古诗的原文及其解释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文章总结
《正月十五夜》是一首描写元宵节夜晚盛况的古诗,作者多认为是唐代诗人苏味道所作。诗中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元宵之夜的繁华景象,如灯火通明、游人如织、歌舞升平等,展现了古代人民在这一天的欢乐氛围。此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文化风貌。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我们对其原文进行了逐句解释,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其内涵与意义。
二、表格:《正月十五夜》原文及解释
| 原文 | 解释 |
|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火树银花:形容灯火辉煌,如同树木开花;星桥:指桥上的灯光如星星闪烁;铁锁开:象征城门开启,百姓可以自由出入。 |
|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 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暗处跟随,而明亮的月光则伴随着行人而来,描绘出夜晚行人的动态。 |
| 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 游乐的女子打扮得艳丽如李花;歌声悠扬,唱的是《落梅》曲子,表现节日的娱乐气氛。 |
|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金吾:禁军,象征朝廷允许夜间活动;不禁夜:说明元宵节夜不封城;玉漏:计时的铜壶滴漏;莫相催:不要催促时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夜晚的留恋。 |
三、结语
《正月十五夜》不仅是一首描绘元宵节夜景的诗,更是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节日的重视与热爱,以及他们在夜晚尽情欢庆的喜悦。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但元宵节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如赏灯、猜谜、吃汤圆等,这些都与古诗中的意境遥相呼应。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