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全文和释文】《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此文以自然景物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苏轼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之一。
一、
《后赤壁赋》描写了苏轼在冬夜泛舟赤壁时的感受,通过对江水、山川、月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二、全文与释文对照表
原文 | 释文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打算回到临皋亭。 |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 两个朋友跟随我经过黄泥坡,霜露已经降临,树叶全部凋落。 |
人影在地,仰而视之,则见明月如钩,照耀于江上。 | 人影在地上,抬头望去,只见明月如钩,照耀在江面上。 |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 我提起衣襟登上山崖,踩着险峻的岩石,拨开杂草,坐在像虎豹一样的岩石上,登上像虬龙一样的山路。 |
俯则深不见底,仰则危峰倒挂。 | 低头看去,深不见底;抬头望去,高耸的山峰倒悬。 |
水落石出,山高月小,风起云涌。 | 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山势高耸,月亮显得较小,风吹云涌。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于是我们喝酒非常高兴,拍打着船舷唱起歌来。 |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 歌词说:“用桂木做的船桨,用兰木做的船桨,击打水面,追逐流光。” |
渔父莞尔而笑,曰:“子非子,安知鱼之乐?” | 渔夫微笑着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 |
吾与汝共适。 | 我和你一起享受吧。 |
既而,有客喜笑,谓余曰:“此非吾所闻也。” | 不久,有个客人高兴地笑着说:“这不是我所听说的。” |
然则,何以言之? | 那么,你怎么能这样说呢? |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 况且,天地之间,万物各有归属,如果不是我的,即使一丝一毫也不应索取。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是声音,眼睛看到就是色彩,取用不受限制,使用不尽,这是大自然无穷的宝藏,我和你都可以共同享受。 |
三、总结
《后赤壁赋》不仅是一篇描绘自然风光的文章,更是一篇蕴含哲理的散文。通过描写冬夜赤壁的景色,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感悟,同时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文中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研究苏轼思想和文学风格的重要作品。
结语:
《后赤壁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学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