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民成俗的意思是什么】“化民成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礼记·学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是以君子之教,喻也。”后人引申为通过教育、引导,使民众改变不良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俗。
“化民成俗”的意思是:通过教化、引导,使百姓的行为和习俗得到改善,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化民成俗”强调的是通过教育、文化、道德引导等手段,促使民众转变旧有的不良行为和习惯,逐步形成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风俗习惯。这一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在儒家思想中被高度重视。它不仅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
表格展示:
词语 | 化民成俗 |
出处 | 《礼记·学记》 |
拼音 | huà mín chéng sú |
含义 | 通过教化引导,使民众改变不良行为,形成良好风俗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社会治理、教育引导、文化传承等方面 |
近义词 | 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德治 |
反义词 | 民风败坏、风俗堕落、教化失效 |
适用场景 | 社会治理、教育政策、文化推广、历史研究等 |
现代意义 | 强调以教育和文化为基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
“化民成俗”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文化概念,更是一种现实的社会治理智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教育和文化传播,引导民众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依然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