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意思是什么】“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意是指刘禅在被魏国俘虏后,安于现状,不再思念故国,后来用来比喻人安于现状,忘记了自己的根本或过去的处境。
一、成语释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乐不思蜀 |
| 拼音 | lè bù sī shǔ |
| 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
| 本义 | 刘禅在魏国安于享乐,不思复国 |
| 引申义 | 安于现状,忘本或忘记过去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缺乏上进心或责任感 |
二、出处与典故
“乐不思蜀”最早来源于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的故事。据《三国志》记载,刘禅在蜀汉灭亡后被魏国俘虏,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他,席间问:“此间乐,不思蜀乎?”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地了。这句话后来成为“乐不思蜀”的来源。
三、使用场景与例句
| 场景 | 例句 |
| 批评人安于现状 | 他在公司工作多年,却始终不求上进,真是乐不思蜀。 |
| 描述人忘记初心 | 这些年轻人只顾眼前利益,早已乐不思蜀。 |
| 形容沉迷享乐 | 他沉迷游戏,早已乐不思蜀,忘记了学习的使命。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型 | 成语 |
| 近义词 | 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忘恩负义 |
| 反义词 | 忘本负义、居安思危、思乡念旧 |
五、总结
“乐不思蜀”原本是历史故事中的一个典故,后来演变为一个具有批评意味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忘记初心的人。在现代语境中,它常被用来提醒人们不要迷失自我,要时刻保持清醒和进取的精神。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含义和用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它,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