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外艰是什么意思】“丁外艰”是古代中国对丧亲之痛的一种说法,尤其指在父母中的一方去世时,子女所承受的悲痛与责任。这一术语常见于古代文言文献中,常用于描述士人或官员在遭遇家庭变故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
一、
“丁外艰”出自古代汉语,属于“丁忧”制度的一部分。其中,“丁”意为遭遇,“外”指父亲,“艰”为困苦、艰难。因此,“丁外艰”特指父亲去世时,子女所经历的丧事之难。
在古代,官员若遇父母去世,需辞官回家守孝三年,称为“丁忧”。而“丁外艰”则专指父亲去世时的守孝情况。与之相对的是“丁内艰”,即母亲去世时的守孝。
该制度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与责任。虽然现代已不再实行此制度,但“丁外艰”作为文化术语,仍被用于文学、历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汉语拼音 | Dīng wài jiān |
含义 | 父亲去世时,子女所经历的丧事之难 |
出处 | 古代文言文献,如《礼记》《尚书》等 |
与“丁内艰”区别 | “丁内艰”指母亲去世时的守孝;“丁外艰”指父亲去世时的守孝 |
历史背景 | 古代“丁忧”制度的一部分,体现儒家孝道思想 |
官员制度 | 官员遇“丁外艰”需辞官守孝三年,不得任职 |
现代意义 | 作为文化术语,多用于文学、历史研究中 |
用法示例 | “他因丁外艰,暂时辞去职务回乡守孝。”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丁外艰”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更承载着古代社会对家庭伦理与孝道的重视。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情感表达与社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