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饮清露的古诗】“垂緌饮清露”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蝉》,是一首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中通过描写蝉的形态与习性,表达诗人高洁自持、不慕荣华的人格追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总结与分析。
一、诗歌
《蝉》是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如下:
>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诗中“垂緌饮清露”出自“本以高难饱”,意指蝉栖于高处,只饮清露,生活清苦。诗人借此表现自己虽有才华却不得重用,内心充满忧愤与无奈。
二、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
| 项目 | 内容 |
| 主题 | 咏物抒怀,借蝉喻人 |
| 情感基调 | 悲凉、孤寂、无奈 |
| 象征意义 | 蝉象征高洁之士,清露象征清白品格 |
| 写作背景 | 李商隐仕途坎坷,常借诗抒发内心苦闷 |
| 艺术手法 | 托物言志、对比、拟人 |
三、诗句解析
| 诗句 | 解析 |
| “本以高难饱” | 蝉栖于高枝,难以饱食,暗示高洁之人常遭困顿 |
| “徒劳恨费声” | 蝉鸣声嘶力竭,却无人理解,比喻才子不被赏识 |
| “五更疏欲断” | 夜深时蝉声渐弱,象征孤独与坚持 |
| “一树碧无情” | 树木依旧青翠,仿佛对蝉的悲鸣无动于衷,暗喻世态炎凉 |
四、结语
《蝉》虽为一首小诗,却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李商隐通过对蝉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慨。诗中“垂緌饮清露”的意象,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对人格操守的坚守。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如需进一步探讨李商隐的其他作品或类似题材的古诗,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