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常模参考性检测相联系的是】在心理测量学和教育评估中,常模参考性检测(Norm-Referenced Testing) 是一种常见的评估方式。它通过将个体的测试成绩与一个特定群体(即常模群体)进行比较,来判断该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这种检测方法强调的是“相对评价”,而不是“绝对标准”。
一、总结
常模参考性检测的核心在于比较。它不关注被测者是否达到了某个固定的标准,而是关注其在群体中的位置。因此,这类检测常用于选拔、排名或分类等场景。
以下是与常模参考性检测相关的几个关键点:
| 关键点 | 内容说明 |
| 定义 | 常模参考性检测是将个体的表现与一个既定群体进行比较的评估方式。 |
| 目的 | 判断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如排名、百分位数等。 |
| 应用场景 | 选拔考试、能力分组、学业表现分析等。 |
| 优点 | 可以反映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优势或劣势。 |
| 缺点 | 不适合衡量是否达到某种标准或目标;可能忽略个体进步情况。 |
| 常见工具 | 标准化测验(如SAT、GRE)、智力测验(如韦氏量表)等。 |
二、相关概念对比
| 概念 | 描述 | 是否属于常模参考性检测 |
| 标准参考性检测 | 以预设标准为依据,判断个体是否达到要求 | 否 |
| 常模参考性检测 | 以群体表现为基础,判断个体相对位置 | 是 |
| 形成性评估 | 过程性评估,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改进 | 否 |
| 总结性评估 | 结束阶段评估,判断学习成果 | 可能是,视具体设计而定 |
三、注意事项
1. 解释需谨慎:常模参考性检测的结果容易引起误解,如高分不一定代表能力强,只是相对于他人而言。
2. 适用范围有限:适用于需要排序或分类的情况,但不适合用于衡量是否达成教学目标。
3. 结合使用更有效:常模参考性检测可与标准参考性检测结合使用,以获得更全面的评估结果。
四、结论
与常模参考性检测相联系的是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它是一种基于比较的评估方式,广泛应用于教育、心理和职业测评等领域。理解其特点和局限性,有助于更合理地使用和解读此类检测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