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不平则鸣出处】“不平则鸣”是一句常见于中文语境中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时会发出抗议或表达不满。这句话虽然在现代广泛使用,但其来源却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文学渊源。
一、
“不平则鸣”最早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原文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凡是事物不能得到平衡就会发出声音。后来被引申为人在遭遇不公时会发声抗议,表达自己的不满与诉求。
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以其散文著称,他的文章多关注社会现实,强调士人的责任与担当。“不平则鸣”正是他思想的体现,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正义与公平的追求。
此语在后世被广泛引用和演变,成为表达反抗不公、呼吁正义的重要表达方式。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不平则鸣 |
| 出处 | 《送孟东野序》(韩愈) |
| 原文 |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
| 作者 | 韩愈(唐代) |
| 含义 | 指事物失衡便会发出声音,引申为人遇不公则发声抗议 |
| 文学地位 | 唐代散文名篇,体现儒家思想与士人精神 |
| 现代用法 | 表达对不公现象的抗议与发声 |
| 延伸意义 | 强调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与言论自由 |
三、结语
“不平则鸣”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它提醒人们在面对不公时应有勇气发声,维护自身权益与社会公正。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