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这句诗出自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山一程》。全词以简练而深情的语言描绘了旅途的艰辛与思乡之情,是纳兰性德词风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原文:
> 山一程,水一程,
> 身向榆关那畔行,
> 夜深千帐灯。
> 风一更,雪一更,
> 故园无此声,
> 故园无此声。
翻译与赏析:
这首词描写的是作者随军出征、远赴边塞的情景。上片写行程之远:山一重又一重,水一程又一程,他正朝着榆关(今山海关一带)的方向前行。夜晚,营帐中灯火通明,一片繁忙景象。下片则转向环境的恶劣:风一阵又一阵,雪一更又一更,声音不断,令人难以入眠。此时此刻,他不禁想起故乡的宁静与温暖,感叹“故园无此声”。
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朴素自然,却饱含深沉的思乡之情。通过“山一程”“水一程”的重复结构,增强了节奏感和画面感,使人仿佛置身于漫长的旅途中。而“风一更,雪一更”的反复描写,则突出了边塞环境的艰苦与孤寂。
创作背景: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词人,出身贵族,才华横溢,但一生多愁善感。他曾在康熙年间随皇帝出巡,前往北方边疆,这段经历让他对边塞生活有了深切体会。《长相思》正是他在旅途中有感而发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总结: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不仅是一句描绘旅途的诗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道出了离乡背井的无奈与思乡情切的深情。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这首词依然能引发人们的共鸣,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亲人与熟悉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