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原文】《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此赋以作者夜游赤壁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叹。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苏轼散文中的代表作之一。
一、
《后赤壁赋》通过描写苏轼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超脱。文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文章情感起伏,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层次分明,富有感染力。
二、原文节选与解析对照表
原文句子 | 译文 | 解析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至临皋亭,又自临皋亭而东,至于赤壁之下。 |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走到临皋亭,再从临皋亭向东走,到了赤壁下面。 | 开篇点明时间、地点和行踪,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 |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江水有声音,断崖高达千尺;山高月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 | 描绘了夜晚赤壁的壮丽景色,画面感极强,表现出自然的雄伟与静谧。 |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时光过去了多少日子,而江山已经无法再认得了! | 表达了对时间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体现出作者的沧桑之感。 |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 我提起衣襟向上攀登,踏过险峻的岩石,拨开茂密的草木,坐在虎豹般的山石上,登上像虬龙一样的山道,攀爬栖息着鹘鸟的危险巢穴,俯视着冯夷的幽深宫殿。 | 用夸张的笔法描写登山过程,展现出作者的豪情与不畏艰险的精神。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把自己比作蜉蝣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如大海中的一粒米。哀叹自己的生命短暂,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 表达了人生短暂、宇宙浩瀚的感慨,带有强烈的哲理性。 |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就是声音,眼睛看到就是色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是大自然无穷的宝藏,也是你我共同享受的。 |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物质欲望的超脱与淡泊。 |
三、总结
《后赤壁赋》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篇充满哲思的作品。苏轼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时间、命运的深刻思考。文章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结语:
《后赤壁赋》是苏轼文学成就的重要体现,它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阅读此文,不仅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也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中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