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之才成语介绍】“七步之才”是一个源自古代文人典故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才华横溢、文思敏捷。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智慧较量与才情比拼。
该成语最早见于《世说新语·文学》篇,讲述的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曹植在兄弟争权中,面对其兄曹丕的威胁,仅用七步时间便吟出一首诗,展现了自己的才华,从而保全了性命。这则故事不仅展现了曹植的机智与才情,也成为了后人赞颂文人风骨的重要典故。
七步之才成语介绍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七步之才 |
出处 | 《世说新语·文学》 |
作者 | 刘义庆(南朝宋) |
典故背景 | 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以示才华,避免被杀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聪明有才,文思敏捷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赞美他人或自己具有迅速而出色的写作或创作能力 |
近义词 | 才高八斗、文思如泉 |
反义词 | 才疏学浅、笨嘴拙舌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文学、教育、演讲等场合,强调快速思考和表达能力 |
成语故事简述
相传曹操死后,曹丕继位,对弟弟曹植心存忌惮。一次,曹丕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便要处死他。曹植不慌不忙,在七步之内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借豆与萁的关系,暗指兄弟相残,既表达了对哥哥的劝谏,又巧妙地化解了危机,最终免于一死。
总结
“七步之才”不仅是对才华的赞美,更是一种智慧与应变能力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压力与挑战时,冷静思考与快速反应同样重要。这一成语在现代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紧张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潜力与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