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九出十三归】“九出十三归”是中国传统民间借贷中的一种术语,主要用于描述一种高利贷的还款方式。它源于古代民间对借贷利息的计算方式,虽然名称听起来似乎有些复杂,但其本质是通过不同的本金和利息计算方式来实现较高的利率。
在实际操作中,“九出十三归”通常指的是借款人向放贷人借款时,放贷人先扣除部分利息,再将剩余金额交给借款人,而到期还款时则需偿还原本约定的本金加上利息。这种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高利贷行为,容易造成借款人负担加重。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九出十三归”,以下是一份加表格的形式说明:
一、
“九出十三归”是旧时民间借贷中的一种典型高利贷形式。其核心在于放贷人提前扣除利息,使借款人实际得到的金额少于借款总额,但到期还款时仍需按原定金额偿还本金和利息。这种做法在法律上属于非法高利贷行为,严重损害了借款人的权益。
在现代金融体系中,这种模式已被法律明令禁止,取而代之的是更为规范的贷款制度和利率管理机制。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或非正规借贷市场中,仍可能存在类似“九出十三归”的现象。
二、表格说明
项目 | 内容说明 |
名称 | 九出十三归 |
含义 | 借款人实际收到的金额为本金的90%,但到期需归还130%的本金 |
计算方式 | 实际借款 = 本金 × 90%;到期还款 = 本金 × 130% |
利息计算 | 利息 = 本金 × 40%(即130% - 90%) |
实际利率 | 约44.4%(按单利计算) |
特点 | 高利贷性质,隐蔽性强,易造成借款人负担 |
法律地位 | 属于非法高利贷,受法律限制或禁止 |
应用场景 | 旧时民间借贷,现多见于非正规金融领域 |
三、结语
“九出十三归”作为一种历史上的借贷方式,反映了旧社会金融体系的不规范和剥削性。随着法治建设和金融监管的加强,此类高利贷行为已逐渐被遏制。对于现代借款人而言,了解这些历史概念有助于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选择合法合规的借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