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的翻译全文】《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重要作品。本文通过描绘夜游赤壁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人生、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一、
《后赤壁赋》延续了《前赤壁赋》中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但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内心情感的表达。文章以一次夜游赤壁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与友人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情怀和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文中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短暂的感叹;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整体风格沉郁而不失洒脱,体现了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迁于东坡,耕于东皋。 |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搬到东坡,在东边的高地耕种。 |
朝露未晞,草木未干,遂行。 | 晨露还未干,草木还带着湿气,于是出发。 |
行至赤壁之下,仰而视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走到赤壁脚下,抬头看去,山势高耸,月亮显得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 |
时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 有时有一只孤鹤,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黑色的裙摆,白色的衣衫。 |
鹤不鸣,余惊而问之曰:“子何为者?” | 鹤没有鸣叫,我很惊讶地问它:“你是干什么的?” |
鹤不应,翩然飘然而逝。 | 鹤没有回答,轻盈地飘然离去。 |
余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 我整理衣襟登上山,踩着险峻的岩石,拨开茂密的草丛,坐在虎豹般的巨石上,攀上虬龙般的树木。 |
俯而视之,则山下之江,渺然如烟,若隐若现。 | 低头看去,山下的江水茫茫如烟,若隐若现。 |
忽然闻有声自云中而来,曰:“汝知此间之乐乎?” | 忽然听到云中传来声音:“你知道这里的乐趣吗?” |
余曰:“不知也。” | 我说:“不知道。” |
曰:“此非吾所居之地,乃吾之所游也。” | 说:“这不是我居住的地方,而是我游玩的地方。” |
余笑而应曰:“吾亦知此间之乐。” | 我笑着说:“我也知道这里的乐趣。” |
于是相与笑,而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 于是我们一同笑着,唱道:“用桂木做的船桨,用兰木做的船桨,划过清澈的水面,追逐着流动的月光。” |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 我的心意渺茫,遥望美人啊,她在天的那一方。” |
三、总结
《后赤壁赋》不仅是苏轼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文章通过夜游赤壁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与乐观的精神状态。其语言简洁凝练,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上述表格,读者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后赤壁赋》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