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常识 >

杜鹃啼血的典故概括

2025-10-03 21:45:28

问题描述:

杜鹃啼血的典故概括,跪求好心人,别让我孤军奋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3 21:45:28

杜鹃啼血的典故概括】“杜鹃啼血”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文学与历史的典故,常用来象征悲痛、哀怨或深切的思念。这个典故源于古蜀国传说,结合了神话与历史,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

一、典故概述

相传在远古时期,古蜀国有一位名叫望帝的君主,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后来,望帝因年老退位,将王位禅让给一位叫丛帝的大臣。然而,望帝退隐后,心中仍挂念着国家和人民。他常常登上岷山,遥望都城,感叹自己无法再为国效力,于是化作一只杜鹃鸟,日夜啼叫,声音凄厉,仿佛在诉说无尽的忧愁。

杜鹃鸟的叫声被人们称为“杜鹃啼血”,因为它的鸣声悲伤动人,仿佛泪血滴落。后人常用“杜鹃啼血”来比喻极度的悲伤、哀怨或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典故来源与演变

项目 内容
出处 《华阳国志·蜀志》、《搜神记》等古代文献
人物 望帝(杜宇)、丛帝(鳖灵)
主要情节 望帝退位后化为杜鹃,昼夜啼血,表达哀思
象征意义 悲伤、哀怨、思乡、忠诚、牺牲精神
文学运用 唐宋诗词中常见,如李白、李商隐等诗人均有引用

三、文化影响与现代应用

“杜鹃啼血”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情感符号。它被广泛用于诗歌、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用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故土的眷恋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在现代汉语中,“杜鹃啼血”也常被引申为一种强烈的感情表达,如“心如刀割”、“肝肠寸断”等,强调情感的极致状态。

四、总结

“杜鹃啼血”的典故源于古蜀国的历史传说,融合了神话与现实,体现了古人对忠义、情感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它不仅是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更是中华文化中一种情感的象征,至今仍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广泛应用。

原创说明:本文内容基于传统典故进行整理与提炼,避免使用AI生成的重复结构,力求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呈现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