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黜陟怎么读】“黜陟”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代官职制度相关的文献中。它由两个汉字组成:“黜”和“陟”。了解其读音、含义及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政治文化。
一、
“黜陟”一词源于古代的官员考核与任免制度。“黜”意为罢免、降职;“陟”意为提拔、晋升。因此,“黜陟”常用来指朝廷对官员的奖惩与升降。这个词多用于正式或文言语境中,现代日常使用较少。
在发音方面,“黜”读作 chù(第四声),“陟”读作 zhì(第四声)。两者均为普通话常用字,但因语境特殊,容易被误读或忽视。
二、表格展示
| 字 | 拼音 | 声调 | 含义 | 用法示例 |
| 黜 | chù | 第四声 | 罢免、降职 | “黜奸佞,进贤良。” |
| 陟 | zhì | 第四声 | 提拔、晋升 | “陟功臣,赏有德。” |
三、延伸说明
“黜陟”一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之功?’佥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帝曰:‘汝往哉,帝命,惟时懋哉!’”虽未直接出现“黜陟”,但其精神贯穿于古代人事管理之中。
在后世,如唐代《唐律疏议》、宋代《宋史》等典籍中,“黜陟”成为描述官员考核的重要术语,体现了古代行政体系的严密性。
四、注意事项
- “黜陟”是并列结构,不可拆分理解。
- 读音易混淆,需注意“黜”为 chù,不是“chū”;“陟”为 zhì,不是“zhi”。
- 在现代汉语中,此词较少使用,多出现在文学、历史研究或古文阅读中。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晰地掌握“黜陟”的正确读音、含义及其在历史语境中的运用。对于学习古文或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理解的词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