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式娶盲女》文言文如何翻译?】《刘庭式娶盲女》是宋代的一则故事,出自《宋史·刘庭式传》,讲述了刘庭式在妻子失明后依然不离不弃、坚守婚姻的高尚情操。该文虽短,但寓意深刻,体现了古代士人重情重义的价值观。
以下是对《刘庭式娶盲女》文言文的翻译与总结:
一、原文与译文对照
原文 | 译文 |
刘庭式,字得之,济南人。 | 刘庭式,字得之,是济南人。 |
少孤,母教之学。 | 年幼时丧父,由母亲教导读书。 |
既长,有声名。 | 长大后,名声远扬。 |
母尝许其妻以女弟。 | 母亲曾将妹妹许配给他为妻。 |
后母卒,庭式欲娶其妹。 | 后来母亲去世,刘庭式想娶妹妹。 |
其妹辞曰:“吾兄未娶,吾安敢先?” | 妹妹推辞说:“我哥哥还没娶妻,我怎么敢先嫁呢?” |
庭式曰:“吾已许之矣。” | 刘庭式说:“我已经答应了。” |
妹终不从。 | 妹妹最终没有答应。 |
后庭式娶他女,而女盲。 | 后来刘庭式娶了别人家的女儿,但女子失明。 |
庭式不悔。 | 刘庭式没有后悔。 |
人或问之,对曰:“吾娶妻,本以德也,岂以貌乎?” | 有人问他,他回答:“我娶妻,是因为她的品德,难道是为了容貌吗?” |
二、
《刘庭式娶盲女》讲述的是刘庭式在面对婚姻选择时,始终坚持“以德为本”的原则,不因妻子失明而嫌弃她,体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人格魅力。
- 主题思想:强调品德重于外貌,婚姻应建立在真诚与责任之上。
- 人物形象:刘庭式是一个重情重义、坚守承诺的君子。
- 现实意义:在当今社会,这一故事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提醒人们在感情中应注重内在品质而非外在条件。
三、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文章出处 | 《宋史·刘庭式传》 |
主题 | 婚姻应以德为本,不以貌取人 |
人物 | 刘庭式(重情重义)、盲女(品行端正) |
核心观点 | 婚姻不应只看外表,而应看重品德与责任感 |
教育意义 | 弘扬传统美德,倡导真诚与忠诚的婚姻观 |
通过这篇文言文的故事,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士人的道德标准,也从中汲取了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