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喻失义的引的意思】在古文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尤其是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和动词。其中,“引”字在“引喻失义”一词中的含义,常让人产生误解。本文将对“引喻失义”的“引”字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总结与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含义。
一、原文出处与语境
“引喻失义”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然亮之素志,在于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而已。故凡所行,皆以义为本,未尝以私害公。及亮卒,后主悲痛,追谥曰‘忠武侯’。臣松之曰:‘亮之治蜀,可谓尽心竭力,然其引喻失义,亦时有之。’”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引喻失义”是裴松之对诸葛亮的一种评价,意指他在某些比喻或引用中可能偏离了原意或原则。
二、“引”的含义解析
在“引喻失义”中,“引”字并不是“引导”或“引出”的意思,而是“引用”或“引述”的意思。这里的“引”指的是诸葛亮在论述中引用典故、历史或他人的观点,但有时这些引用可能不符合实际或偏离了原本的意义。
因此,“引喻失义”可以理解为“引用比喻不当,违背了原意”。
三、总结与表格
词语 | 含义 | 解释 |
引 | 引用、引述 | 在“引喻失义”中,“引”表示引用、引用典故或他人观点 |
喻 | 比喻、类比 | 表示通过类比或象征的方式表达观点 |
失义 | 失去意义、违背原意 | 指引用的内容偏离了原意或原则 |
引喻失义 | 引用比喻不当 | 指在引用典故或类比时,未能准确传达原意,导致误解或偏差 |
四、结语
“引喻失义”中的“引”主要表示“引用”或“引述”,并非现代常用的“引导”之意。理解这一词的真正含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时更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意图,避免因字面意思而产生误读。通过结合上下文与历史背景,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古文中的复杂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