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的意思】“求仁得仁”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后世引申为:一个人追求仁德,最终也得到了仁德的回报或结果。这个成语强调了道德追求与人生结局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种理想化的价值观。
一、成语解释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求仁得仁 | 
| 出处 | 《论语·卫灵公》 | 
| 字面意思 | 追求仁德,最终获得仁德的结果 | 
| 引申含义 | 坚持道德操守,终将得到应有的回报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美那些坚持正义、品德高尚的人 | 
二、成语解析
“求仁得仁”中的“求”是指主动追求,“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道德观念,代表善良、仁爱、正直等品质。“得仁”则表示最终达到了这种理想的状态。整个成语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只要心中有仁,行为合乎道义,最终就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在古代,这句话常被用来鼓励士人坚守节操,不因外在压力而放弃内心的信念。今天,它依然可以作为对个人品德修养的肯定与激励。
三、使用示例
| 句子 | 解析 | 
| 他一生清贫,却始终心怀仁爱,真是求仁得仁。 | 赞扬其坚守仁德,最终获得内心的满足。 | 
| 在危难之际,他选择牺牲自己保全他人,可谓求仁得仁。 | 表达其舍己为人,符合仁德精神。 | 
| 这位老者一生行善,晚年安享天伦,确实是求仁得仁。 | 强调善行带来善果,体现因果报应的思想。 | 
四、常见误用与辨析
| 说法 | 是否正确 | 解释 | 
| 求仁得仁就是“心想事成” | ❌ | “求仁得仁”强调的是道德追求,而非单纯的愿望实现 | 
| 求仁得仁就是“好人有好报” | ✅ | 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但更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 | 
| 求仁得仁可以用于贬义 | ❌ | 该成语为褒义词,不可用于批评或讽刺 | 
五、总结
“求仁得仁”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它传达了儒家思想中对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在现实生活中,它提醒我们:坚持善良、正直和仁爱,终将获得内心的安宁与社会的认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种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