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不敢当成语意思】“愧不敢当”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表达对他人称赞或夸奖的谦逊态度。它表示自己感到羞愧,不敢接受对方的赞誉或荣誉,体现出一种谦虚、自省的态度。
一、成语释义
成语: 愧不敢当
拼音: kuì bù gǎn dāng
解释: 因感到自己不够好或不配得到别人的称赞、表扬或荣誉,而感到羞愧,不敢接受。
出处: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吾与子谋,岂能尽善?愿以子之贤,而吾之不肖,愧不敢当。”
用法: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表示谦逊、自责或推辞。
二、成语结构分析
词语 | 拼音 | 含义 |
愧 | kuì | 感到羞愧、惭愧 |
不 | bù | 表示否定 |
敢 | gǎn | 敢于 |
当 | dāng | 承担、接受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成语 |
近义词 | 谦虚、自谦、不敢当、无功受禄 |
反义词 | 自满、得意、自以为是、受宠若惊 |
四、使用场景举例
1. 职场场合:
“您这么夸我,真是愧不敢当,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2. 社交场合:
“你这么说我真的有点不好意思,愧不敢当。”
3. 文学作品中:
“他虽有才,却从不自满,面对赞誉总是谦逊地说‘愧不敢当’。”
五、常见误用
- 误用一:把“愧不敢当”理解为“不敢承认”。
实际上,“愧不敢当”强调的是因自责或谦虚而不愿接受赞美,而不是单纯的“不敢承认”。
- 误用二:在某些语境中被错误地用来表示“害怕”或“恐惧”,而非“羞愧”。
六、总结
“愧不敢当”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谦逊、自省的价值观。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也能展现出说话者的修养与风度。
成语 | 愧不敢当 |
拼音 | kuì bù gǎn dāng |
含义 | 因感到自己不够好或不配得到别人的称赞、表扬或荣誉,而感到羞愧,不敢接受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用法 | 表达谦逊、自责或推辞 |
近义词 | 谦虚、自谦、不敢当 |
反义词 | 自满、得意、自以为是 |
使用场景 | 社交、职场、文学等正式场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