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钟毁弃是什么意思】“黄钟毁弃”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常用于形容正直、贤能之人被忽视或遭到贬斥,而奸邪小人却得以重用。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批判意味,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才埋没的不满。
一、成语释义
- 黄钟:原指古代音律中的“黄钟”大吕,是十二律之一,象征正统、高雅、中正之声。
- 毁弃:意为破坏、抛弃。
合起来,“黄钟毁弃”比喻正道被废弃,贤才被冷落,而奸佞之徒却得势,社会风气败坏。
二、出处与背景
“黄钟毁弃”最早见于《楚辞·离骚》:“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这是屈原在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理想难伸时所使用的比喻。
- 屈原: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因遭谗言被流放,最终投江自尽。
- “黄钟毁弃”:他借此讽刺当时朝政腐败,贤臣被贬,小人当道。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语境中,“黄钟毁弃”多用于批评社会现象,如:
- 有能力的人未被重用;
- 贪腐分子反而升迁;
- 社会价值观扭曲,好人吃亏。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黄钟毁弃”的关系 |
黄钟毁弃 | 正道被废,贤才被弃 | 核心含义 |
瓦釜雷鸣 | 废物发出巨响,比喻庸人得志 | 与“黄钟毁弃”形成鲜明对比 |
人才埋没 | 有才能的人未被发现或使用 | 与“黄钟毁弃”意义相近 |
江河日下 | 社会或局势日益衰败 | 常用于描述整体环境恶化 |
五、总结
“黄钟毁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关注社会公平、重视人才价值,避免“贤者失位,小人得志”的局面发生。
在当今社会,虽然制度不断完善,但“黄钟毁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推动更加公正、合理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