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的意思和用法】“风声鹤唳”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出自《晋书·谢玄传》,原意是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作敌人的追兵,形容惊慌失措、疑神疑鬼的心理状态。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极度紧张或恐惧时,对周围环境产生过度敏感和误解的情况。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风声鹤唳 |
拼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出处 | 《晋书·谢玄传》 |
释义 | 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作敌人的追兵,形容惊慌失措、疑神疑鬼。 |
近义词 | 草木皆兵、惊弓之鸟、心惊胆战 |
反义词 | 安之若素、处变不惊、泰然自若 |
二、用法说明
用法类型 | 使用场景 | 示例句子 |
作谓语 | 描述人物心理状态 | 他一听到脚步声,就风声鹤唳,以为是敌人来了。 |
作定语 | 修饰名词,强调紧张情绪 | 那个夜晚,他风声鹤唳,连风吹草动都让他心惊。 |
作状语 | 表示动作发生的背景 | 在逃亡途中,他风声鹤唳,时刻警惕周围的动静。 |
三、使用注意事项
1. 适用对象:多用于描写人因恐惧而产生的错觉或过度反应。
2. 情感色彩:带有强烈的负面情绪,通常用于描述紧张、恐慌的氛围。
3. 搭配习惯:常与“惊慌”、“恐惧”、“疑神疑鬼”等词语搭配使用。
4. 避免误用:不要用来形容正常情况下的警觉或谨慎,否则会显得夸张。
四、经典例句
- 他在战场上屡遭打击,如今风声鹤唳,稍有动静便惊恐万分。
- 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惨案,所以村民至今风声鹤唳,不敢深夜独行。
五、总结
“风声鹤唳”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适用于描述人在高度紧张或恐惧状态下产生的错误判断和过度反应。在写作中合理使用该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需注意其感情色彩和使用场合,避免滥用或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