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过秦论重点句式】《过秦论》是西汉贾谊所著的一篇著名政论文,文章以秦朝的兴衰为背景,分析其强盛与灭亡的原因,旨在警示后人。文中语言精炼、结构严谨,大量运用了文言句式和修辞手法。以下是对《过秦论》中重点句式的总结与归纳。
一、文言句式分类及示例
句式类型 | 示例句子 | 说明 |
判断句 | “此天下之大本也。” | 用“也”表示判断,强调事物的本质。 |
被动句 |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用“为……所……”结构表示被动。 |
宾语前置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疑问代词“何”等作宾语时前置。 |
状语后置 | “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表示原因或方式的介词短语放在动词之后。 |
省略句 |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省略主语或谓语,使语言简洁。 |
对偶句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两句话结构相同、意义相对,增强节奏感。 |
排比句 |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连续使用结构相似的句子,加强语气。 |
反问句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通过反问表达强烈的观点。 |
二、重点句式解析
1. 判断句
- 原文:“此天下之大本也。”
- 解析:句中“也”字用于判断句末,表示肯定语气,强调“此”即“天下之大本”。
2. 被动句
- 原文:“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 解析:使用“为……所……”结构,表明秦始皇虽强,最终仍被天下人耻笑。
3. 宾语前置
- 原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解析:句中“势”为“攻守”的宾语,前置以突出其变化的重要性。
4. 状语后置
- 原文:“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解析:介词短语“以五十里之地”修饰动词“存”,表示条件或方式。
5. 省略句
- 原文:“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 解析:省略了主语“秦孝公”,使语言更紧凑有力。
6. 对偶句
- 原文:“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解析:两句结构对称,内容相关,形象地描绘了起义军的简陋装备。
7. 排比句
- 原文:“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 解析:连用四个动词短语,层层递进,展现秦王统一六国的雄心。
8. 反问句
- 原文:“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解析:通过反问形式,强调秦亡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仁义。
三、总结
《过秦论》作为一篇典型的文言议论文,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深刻,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极具特色。通过对重点句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善于运用多种文言句式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逻辑性。掌握这些句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内涵,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
如需进一步分析具体段落或扩展其他句式,请随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