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全文和释文】《后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所作的一篇散文,与《前赤壁赋》并称为“赤壁二赋”,是苏轼在黄州贬谪期间创作的重要作品之一。本文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一、
《后赤壁赋》延续了《前赤壁赋》中对宇宙、人生、历史的哲思,但情感更加深沉,语言更为简练。文章通过描绘秋夜江上的景色,以及与友人共游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豁达与超然。文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苏轼“达观”与“洒脱”的精神风貌。
二、原文与释文对照表
原文 | 释文 |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亭。两位客人随我一起走过黄泥坂。霜露已经落下,树叶都落光了,人影在地上,抬头看见明月,感到高兴,一边走一边唱着歌互相回应。 |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 不久之后感叹道:“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肴,月色皎洁,风清气爽,这样的好夜晚怎么度过呢?”客人说:“现在天色已晚,撒网捕到一条鱼,大嘴细鳞,样子像松江的鲈鱼。哪里能弄到酒呢?” |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 于是带着酒和鱼,再次游览赤壁之下。江水有声音,岸边高达千尺,山高月小,水退石现。转眼之间过了多少日子,而江山已难以辨认了! |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 我于是提起衣襟登上山崖,踩着险峻的岩石,拨开茂密的草木,坐在虎豹形状的石头上,登上像虬龙一样的山径,攀爬栖息着鹘鸟的危险巢穴,俯视水神冯夷的幽深宫殿。 |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去。 | 正好有一只孤鹤,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黑色的下裳,白色的上衣,发出响亮的叫声,掠过我的船向西飞去。 |
予曰:“汝果有志,吾与尔同游。”其鸣渐远,若有若无,莫可名状。 | 我说:“你果然有志向,我和你一起去游历。”它的叫声渐渐远去,若有若无,无法形容。 |
曰:“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 “啊!哎呀!我知道了。昨夜飞鸣经过我的,不是你吗?” |
雀起而争食,盖羽衣人也。 | 鸟雀惊起争相觅食,原来是穿羽衣的人。 |
归而谋诸妇,妇曰:“夫君之言,虽若不逊,然吾已老矣,不能为君养此老鹤。” | 回来后与妻子商量,妻子说:“夫君的话,虽然有点不谦虚,但我已经老了,不能为你养这只老鹤。” |
予曰:“不然。余昔少年,尝游于赤壁之下,见一老翁,与予同游,其言甚奇,遂与之俱往。今虽老矣,犹能行也。” | 我说:“不是这样。我年轻时曾游览赤壁之下,遇见一位老翁,与我一同游玩,他说的话很奇特,于是我跟着他去了。现在虽然年老,还能走动。” |
于是与子饮酒,醉而卧,不知东方之既白。 | 于是和你一起喝酒,喝醉后躺下,不知道东方已经天亮了。 |
三、结语
《后赤壁赋》不仅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更是一篇蕴含人生哲理的作品。它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依然保持乐观、超脱的精神境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表达,苏轼传达了对生命、时间、自然的深刻理解。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是中国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