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原文介绍】“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在1934年发表的一篇杂文,原题为《拿来主义》,收录于他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这篇文章以犀利的语言和深刻的批判精神,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与全盘否定的两种极端态度进行了反思和批评,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强调要理性地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一、文章
《拿来主义》是鲁迅对当时“全盘西化”与“闭关自守”两种思潮的批判性回应。他指出,面对外来文化,不应采取“送去主义”(即一味推崇西方)或“闭关主义”(即完全排斥外来),而应采取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即“拿来主义”。这种态度主张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同时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鲁迅用生动的比喻,如“大宅子”、“鸦片”、“药”等,形象地说明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他强调,不能像“孱头”一样不敢接受,也不能像“昏蛋”一样全盘否定,更不能像“废物”一样毫无主见地照搬。真正的“拿来主义”是一种清醒、理智、有选择性的文化吸收方式。
二、文章核心观点一览表
核心观点 | 内容简述 |
批判“送去主义” | 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放弃自身文化主体性 |
批判“闭关主义” | 完全拒绝外来文化,导致文化停滞 |
提出“拿来主义” | 主张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强调主动性 | 文化吸收应由我做主,不盲从、不排斥 |
使用比喻手法 | 如“大宅子”、“鸦片”、“药”等,增强表达力 |
反对无意识模仿 | 不应像“废物”一样毫无主见地照搬 |
倡导独立思考 | 文化吸收需要理性判断,而非情绪化反应 |
三、文章意义与影响
《拿来主义》不仅是一篇关于文化政策的文章,更是对民族心理、文化自信和思想自由的深刻探讨。鲁迅通过这篇文章,呼吁人们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既要开放包容,又要保持清醒头脑,避免陷入盲目崇拜或盲目排斥的误区。
该文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尤其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鲁迅的“拿来主义”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性和务实的文化态度,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结语:
《拿来主义》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现实意义,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不仅是对当时文化现象的批判,更是对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呼唤。在今天,我们更应从中汲取智慧,以更加开放而理性的态度面对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