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之一,用法多样,意义丰富。它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介词、连词、助词等,在不同语境中含义不同。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本文将从常见义项出发,结合实例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
一、
“与”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和用法:
1. 动词:表示“给予”、“给”的意思。
- 例如:“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 “与”在这里是“给予”的意思。
2. 介词:表示“和”、“同”,引出动作的参与者或对象。
- 例如:“与君共饮。”(和你一起喝酒)
- 这里的“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
3.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以及”。
- 例如:“山川与草木共荣。”
- 表示两者并列。
4. 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有时可译为“吗”、“呢”。
- 例如:“吾与汝共勉之。”
- 这里“与”加强语气,表达一种邀请或共勉之意。
5. 副词:表示“尚且”、“还”的意思。
- 例如:“与其死也,宁我先死。”
- 在这种情况下,“与”有“尚且”的意味。
6. 名词:有时也可作为“党羽”、“同类”的意思。
- 例如:“非其党与。”
- 指的是“不是他的同伙”。
二、表格总结
| 词性 | 用法 | 例句 | 释义 |
| 动词 | 给予 | 与人以利 | 给予、送给 |
| 介词 | 和、同 | 与子同袍 | 和、同 |
| 连词 | 和、以及 | 山川与草木 | 和、以及 |
| 助词 | 语气词 | 吾与汝共勉 | 表语气,相当于“呢” |
| 副词 | 尚且 | 与尔同归 | 尚且、还 |
| 名词 | 党羽 | 非其党与 | 同类、同伙 |
三、结语
“与”在文言文中的用法灵活多变,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掌握其不同词性和语境下的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建议在学习过程中多阅读经典文献,结合语境加深对“与”的理解。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文言虚词,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