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竿入城的原文】一、
“执竿入城”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最早见于《庄子·天下篇》。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简单的情节,揭示了做事要懂得变通、灵活应对的道理。故事讲述了一位农夫拿着一根长竿想要进城,但因为竿子太长,无法通过城门,于是他尝试各种方法,最终在一位老人的建议下,将竿子竖起来,顺利进入城中。
这个寓言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寓意深刻,常被用来比喻在面对困难时,不应固守成规,而应学会变通和调整思路。本文将对“执竿入城”的原文进行整理,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内容与含义。
二、原文及解析
| 内容 | 解析 |
| 原文(出自《庄子·天下篇》) | “昔者,有农夫执长竿入城,门窄,不能进。或曰:‘汝当横持之。’曰:‘不可。’又曰:‘汝当竖持之。’曰:‘不可。’遂不得入。有一老父笑曰:‘汝不识变通之道。’乃折竿而入。” |
| 出处 | 《庄子·天下篇》 |
| 字面意思 | 一位农夫拿着一根长竿想进城,但城门太窄,无法通过。有人建议他横着拿,他不同意;再建议他竖着拿,他也不同意,最后无法进城。一位老人告诉他应该变通,于是他折断竿子才得以进入。 |
| 寓意 | 做事要懂得变通,不能一味坚持原有方式,否则会陷入困境。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形容在遇到问题时,应灵活应对,而不是死守规则或传统做法。 |
三、结语
“执竿入城”虽是一个简短的故事,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挑战时,应当善于思考、灵活应对,而非墨守成规。这一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今天的社会与工作环境。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寓言在现代管理、教育或生活中的应用,欢迎继续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