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纵横捭阖介绍】“纵横捭阖”是一个源自战国时期的政治术语,最初用于描述各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的策略运用。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成语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成语,用来形容在复杂局势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策略,以达到控制或影响局势的目的。
该成语由“纵横”与“捭阖”两部分组成。“纵横”原指合纵连横,即东方六国联合对抗西方秦国的策略;“捭阖”则意为开合、离合,比喻在政治斗争中灵活地调整立场和策略。后世将二者结合,用以形容在复杂的局面中,通过灵活的策略和手段来应对变化,实现目的。
成语“纵横捭阖”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纵横捭阖 |
| 拼音 | zòng héng bǎi hé |
| 出处 | 战国时期,源于纵横家的外交策略 |
| 基本含义 | 指在复杂局势中灵活运用各种手段、策略,以达到控制或影响局势的目的。 |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政治、外交、商业等领域的策略性行为。 |
| 近义词 | 灵活应变、权谋手段、见机行事 |
| 反义词 | 固守成规、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
| 例句 | 在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善于纵横捭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
成语背后的历史背景
“纵横捭阖”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是当时纵横家(如苏秦、张仪)提出的外交策略。他们主张通过联合或分化国家,形成势力平衡,从而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这种策略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国际关系,也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现代,“纵横捭阖”常被用来形容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能够灵活应对、巧妙布局的人或组织。它强调的不仅是策略的多样性,更是一种面对复杂局面时的智慧与能力。
使用建议
使用“纵横捭阖”时,应注意语境的恰当性。它适用于正式或半正式场合,尤其是在分析政治、商业、外交等领域时,能很好地表达出一种高明的策略思维。但若用于日常对话,可能会显得过于书面化或抽象,需根据具体语境进行调整。
总之,“纵横捭阖”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应具备灵活应变、随机应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