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的意思】“拍案而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因愤怒、激动或不满而突然站起,表现出强烈的反应。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常用于文学作品、新闻报道或日常交流中,用来描述某人情绪激烈、情绪爆发的状态。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拍案而起 |
拼音 | pāi àn ér qǐ |
出处 |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怒,按剑而起。”(虽非直接出处,但类似表达常见于古代文献) |
含义 | 形容因愤怒、激动或不满而突然站起,表示强烈的情绪反应。 |
用法 | 多用于叙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激烈反应,常带有感情色彩。 |
近义词 | 愤怒不已、勃然大怒、怒发冲冠 |
反义词 | 心平气和、镇定自若、不动声色 |
二、成语解析
“拍案而起”字面意思是“拍打桌子然后站起来”,其中“拍案”是动作,“而起”是结果。这个动作通常伴随着强烈的情绪波动,如愤怒、震惊、不满等。它不仅是一种身体上的反应,也反映了内心的情感状态。
在古代文学中,这种行为常出现在忠臣、义士或有正义感的人物身上,比如面对不公时的反抗,或是对奸佞之人的愤慨。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作品 | 他看到百姓受苦,拍案而起,决心为民请命。 |
新闻报道 | 面对不实报道,记者拍案而起,坚决维护真相。 |
日常对话 | 看到朋友被欺负,他拍案而起,立刻为朋友出头。 |
四、总结
“拍案而起”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常用于描写人在情绪激动时的强烈反应。它不仅具有动作感,还蕴含着情感深度,适用于多种语境。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中的情感表达。
通过表格形式的总结,可以更清晰地掌握其基本含义、用法及适用场景,从而在写作或口语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