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之谓失其本心的上一句是什么】“此之谓失其本心”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儒家经典中的一句重要论述,强调人应当保持内心的善良本质。了解这句话的上下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思想内涵。
一、
“此之谓失其本心”出自《孟子·告子上》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这一段之后,孟子进一步指出:“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接着他提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免死而必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最后,孟子得出结论:“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为了保命而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那就是失去了原本善良的本心。
二、相关句子对照表
原文句子 | 出处 | 翻译 |
“此之谓失其本心” | 《孟子·告子上》 | 这就是所说的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孟子·告子上》 | 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 |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孟子·告子上》 |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孟子·告子上》 | 如果人们最想要的不是生命,那么凡是能求得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用的呢? |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 《孟子·告子上》 | 如果人们最害怕的是死亡,那么凡是能够避免死亡的办法,有什么不做呢? |
三、延伸思考
“失其本心”不仅是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反思,也体现了孟子对人性善的坚持。他认为,人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等内在美德,若因外在诱惑或利益驱使而放弃这些美德,便是“失其本心”。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现实意义。面对诱惑与挑战时,保持内心的正直与良知,是每个人应追求的目标。
结语
“此之谓失其本心”的上一句是“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免死而必不为也”,这句话揭示了孟子关于人性、道德和选择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反复品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