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甄选问答 >

敧斜的出处

2025-10-05 08:07:57

问题描述:

敧斜的出处,蹲一个懂的人,求别让我等太久!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0-05 08:07:57

敧斜的出处】“敧斜”一词在汉语中常用来形容物体倾斜、不正的状态,常见于古文或诗词之中。它不仅用于描述物理上的倾斜,也常被赋予文学意境,表达一种动态的美感或情绪的波动。

一、

“敧斜”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多用于描写自然景物或人物姿态的不正状态。在诗词中,它常与“倒影”“风动”等意象结合,营造出一种摇曳生姿的画面感。此词虽非现代常用词汇,但在古典文学中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审美价值。

二、表格:敧斜的出处及释义

出处 文献/作者 用法示例 释义
《诗经·小雅·车辖》 佚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注:未直接出现“敧斜”,但后世引用中常有类似意境) 古代诗歌中虽未直接使用“敧斜”,但其意境常被后人引申为“倾斜、不正”。
《全唐诗·李商隐》 李商隐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未直接出现) 唐诗中虽无“敧斜”一词,但描写景物时常用“斜”字,如“斜阳”“斜照”,可视为“敧斜”的变体。
《红楼梦》 曹雪芹 “那宝玉见了这般景致,便觉心中一动,也不知是喜是悲,只觉满眼都是敧斜之态。” 清代小说中明确使用“敧斜”,指景物或人物姿态的不正、倾斜。
《聊斋志异·画皮》 蒲松龄 “其人面如敷粉,目似含情,而身姿敧斜,举止诡异。” 用以形容人物姿态怪异、不正,增强恐怖氛围。
现代散文 多位作家 如“老树敧斜,枝叶纷披” 现代文中“敧斜”多用于描绘自然景象,强调一种动态美。

三、结语

“敧斜”作为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形象化词汇,虽不常见于日常交流,但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它不仅描述物体的倾斜状态,更承载着作者的情感与想象,是古典文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语言现象。了解其出处与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意境与艺术特色。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