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日以待出处于哪里】一、
“计日以待”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计算日子等待某事发生”,常用来形容对某件事情的期待或焦虑,尤其是对未来结果的急切盼望。而“出处”则指该词语最早出现的文献来源。
在日常使用中,“计日以待”多用于表达对某种结果的期待或对时间的计算,带有较强的主观情感色彩。虽然这个成语并不常见于现代口语,但在文学作品或正式写作中仍有一定使用价值。
本文将从成语的含义、出处及用法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一成语。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计日以待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原文出处 | “夫民之饥寒,非一日之故也;其流离失所,亦非一朝一夕之祸也。计日以待,其何能久?” |
含义 | 指计算日子等待某事发生,常用于表达对未来的期待或焦虑。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表示对某种结果的急切盼望。 |
近义词 | 望眼欲穿、翘首以盼、拭目以待 |
反义词 | 置之不理、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
使用场景 | 文学、历史、政论等正式场合 |
现代使用率 | 较低,多见于书面表达 |
三、结语
“计日以待”虽不是现代常用成语,但其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意义仍然值得我们关注。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时间的重视,也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与焦虑。了解这类成语的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籍或撰写文章时更加准确地把握语言的内涵。
通过本文的整理与归纳,希望读者能够对“计日以待”有更全面的认识,并在实际应用中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