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意思】“一泻千里”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水流迅速、奔腾直下,也可引申为事情发展非常迅速或情绪极度激动。这个成语不仅用于自然景象的描写,也广泛应用于文学、历史和日常表达中。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一泻千里 | 比喻水流急速奔流,也可比喻事情发展迅速或情绪强烈爆发。 |
二、出处与用法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虽未直接出现“一泻千里”,但其意境与该成语相符。后来在宋朝文人笔下,“一泻千里”被正式使用。 |
用法 | 常用于描述水势、情感、局势等迅速变化的情况。例如:“他的才华一泻千里,令人惊叹。” |
语法结构 | 动词性成语,通常作谓语、状语使用。 |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一落千丈、奔流不息、一往无前 |
反义词 | 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缓缓而行 |
四、常见搭配与例句
搭配 | 例句 |
一泻千里之势 | 山河壮丽,江河一泻千里之势,令人叹为观止。 |
一泻千里的情感 | 他压抑已久的情绪终于一泻千里,泪如雨下。 |
一泻千里地发展 | 该项目一泻千里地发展,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
五、总结
“一泻千里”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富有张力的表达方式。它既可以描绘自然界的壮阔景象,也可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在写作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通过以上内容的整理,我们对“一泻千里”的含义、用法、出处以及相关表达有了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