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翻译】一、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出自《论语·微子》篇,原文为:“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后人对这段话的引申理解中,有“欲洁其身而乱大伦”之说,意指一个人想要保持自身清白,却反而破坏了伦理纲常。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个人行为应符合社会伦理,不能因追求个人清高而违背道德规范。在古代儒家思想中,“大伦”指的是君臣、父子、夫妇等基本的社会伦理关系。若一个人为了“洁身自好”而忽视这些关系,便可能造成伦理失衡。
二、翻译与释义:
| 原文 | 翻译 | 释义 |
|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 想要保持自己的清白,却破坏了伦理纲常 | 表示一个人为了维护自身的纯洁或清誉,反而违反了社会的基本伦理秩序 |
| 欲洁其身 | 想要保持自身清白 | 追求个人道德上的纯洁和高尚 |
| 而乱大伦 | 却破坏了伦理纲常 | 与社会伦理发生冲突,导致道德失衡 |
三、背景与出处说明: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并非直接出自《论语》,而是后人根据孔子及其弟子言行所作的引申和评论。它反映了儒家对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重视。在儒家看来,个人的道德操守固然重要,但更应以维护社会伦理为重。
四、现实意义:
1.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应考虑对家庭、社会的责任。
2. 道德与伦理的平衡:不能因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公共道德或社会秩序。
3. 避免极端化:过于强调“洁身自好”可能导致行为偏激,甚至引发社会矛盾。
五、结语: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道德修养时,不应忽视社会伦理的重要性。真正的高尚品德,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自律上,更体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中。


